洞见湾区|迈向数字化智慧能源时代,深圳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变革
(相关资料图)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樊佳惠 作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新基建”,充电桩产业正处于加速扩容期。深圳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应用标杆城市,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90万辆,渗透率超60%。为保证新能源汽车步入大规模普及时代后补能服务的可达性、便利性与有效性,深圳高度重视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目前已集结20余家充电桩产业链的上市公司,从充电模块制造到后端运营均有布局。2023年上半年,深圳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170.2%、32.6%。
在国家“下大力气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以及广东“制造业当家”战略背景下,充电桩产业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正成为深圳制造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突出代表。近期,深圳市发布《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 - 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达到60万个、超充站300座的发展目标,并且结合当前充电桩产业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针对性、创新型的政策指引。
一是加强超级快充底层技术攻关。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补能焦虑”,2022年以来动力电池企业及车企均在加快800V高压快充系统的研发与推广,超级快充已是大势所趋。而高压快充需要从电池、电驱动、电气结构到充电枪、线缆整个链条的全新适配,但我国在大功率碳化硅芯片领域还面临一定程度的“卡脖子”压力。对此《行动计划》提出重点突破第三代功率半导体、轮毂电机等前瞻技术,推动企业研发基于第三代功率半导体的充电模块,开发液冷直流大功率等超级快充产品;此外还支持开展高镍三元正极、硅基负极、锂金属负极、固态电解质等快充型动力电池所需要的先进材料创新。
二是发挥充电桩的智慧能源装置属性。我国公共快充使用高峰与电网负荷高峰高度重合,自高压快充“诞生”以来,大规模新能源汽车的集中补能为电网稳定性带来的挑战一直是突出难题。尤其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容易对住宅及写字楼等区域电网制造冲击。对此,《行动计划》提出利用虚拟电厂的智慧能源管理体系,提高充电设施的规模化响应能力,引导用户智能有序充电。此外要推动移动充电机器人、无线充电、自动充电、光储充协同控制等新技术研究及新业态应用,分散集中快充带来的电力需求压力。
三是数字化赋能大湾区充电网络一体化建设。当前,市场上用于公共充电桩网点信息搜集及服务的充电APP多达几十款,并且不能跨平台互通,极大影响了用户使用体验,也不便于相关部门的统筹与监管。充电桩产业从“跑马圈地”进入精细化运维阶段,势必要加强充电数据的共享、开放和利用,实现车、桩、人、路等数据高效交互。对此,《行动计划》提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新能源汽车“一网统管”大数据平台,提升产业链融合与信息化监管水平,实现超过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百万个充电桩以及百万套动力电池接入能力。
在上述政策创新基础上,建议深圳可在如下方面继续加强举措配套,保障充电桩产业健康发展:首先,严格落实充电桩安全及消防规范,尤其对老旧居民区地下停车场的分散充电设施给予重点管理;其次,创新金融及保险产品,支持保险公司开发充电桩专属财产险、安全事故险、自然灾害险;最后,加强行业监管,对充电桩市场热潮下的虚假招商、非法集资乱象进行严厉处置。
标签: